[科技職場] 創業鬼故事

可能因為台灣不是金融、網路科技重鎮的關係,所以在島內有很多喜歡胡說八道講鬼故事的人。到了 2020,即便網路、科技創業已回歸基本面,我還是能看到太多人亂聊創業、交易、行銷,到處傳播錯誤的觀念。所以來分享一下,要怎麼一眼看穿這些鬼故事。

在開始這篇之前,我想要先聲明,我希望看這篇的人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,不要全部相信我說的話。因為我講的也有可能是錯的。正確的做法是多方求證,仔細思考。

1. 喜歡說自己創過多少次業,或在矽谷、XX 谷創業
破解這件事的最好做法,就是直接開 Linkedin 起來看。但看 Linkedin 可能還不太夠,畢竟這些人喜歡放一大堆頭銜職位,因此就要再做更深入的調查。

深入調查的方式有很多種,如果是創業方面的話,直接開 Crunchbase 搜這間公司。如果有這間公司,那八成不會錯。另外兩成的話,就是看這間公司有沒有拿任何創投或有名天使投資人的 funding,或者進任何有名的加速器,沒有的話,八成也是騙人的。

2. 喜歡說自己,或是找媒體來說自己是天才
大家很習慣的會把軟體工程師和天才做連結。如果是程式設計師的話,請直接開 github 起來看,這個真的很準。有很多人喜歡叫自己天才,但 github 都是一堆奇怪的 repo。我曾經看過自稱「天才XX」的人,在最新的 repo 沒有用 .gitignore,把整個 node module 傳上去。

然後,我追蹤的程式天才,多半是寫一些我完全看不懂的 repo,但星星數卻很高的。技術力很強,名詞都是講得很到位,沒有任何含糊的。這些人年紀可能跟我一樣,但寫出來的東西都是屌打我,不馬虎的。

3. 很喜歡說自己在哪裡出生,然後回來台灣
這個就不用說了,只不過是首抽比較不一樣。看一下大學、github、linkedin 就可以抓出來了。

4. UXX, UCXX 的 scholar,蹭頂尖大學
自費出國擴大視野是好事,但注意的是,這種多半只要付錢就可以參加的。而參加的人,多半也不會回來一直強調自己去了 UXX, UCXX。

我有很多同學、學長,現在都在灣區或 Seattle 工作,這些雖然也都是頂大畢業的,但他們發表的 blog 都著重在如何面試、分享程式語言、技術的硬工夫,而不是不斷強調自己去過這些地方訪問,或者從哪裡畢業。

5. 第一、唯一
台灣人很喜歡追求所謂的第一、唯一,什麼台灣第一個 XX,亞洲第一個 XX 。這些通常仔細調查,都只是隨便自封的。商業領域不常存在所謂的第一和唯一,只要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,都能和別人走出不一樣的路。

6. 交易、被動收入、SEO、Python、大數據、AI、區塊鏈
就都是 buzz word,也是外行人喜歡聽的。真的有用的商業模式,背後的實作可能都不複雜。我看 Steve Chen 以及一些前輩大佬的訪談,很少會看到一直勾著這些字,而是圍繞在商業模式如何放大、應用。會一直帶著這些字(而且每個都會說一些),然後到處演說的,多半只是會嘴炮的。

所以,如果可以研究 Max Levchin、Travis Kalanick 這些人在當時是怎麼 start 一個 business 的,為什麼要相信一些大學沒畢業,或者剛畢業的人,回來台灣在亂扯?

喔不,我也大學剛畢業不到兩年。QQ

連結

蕭瑟寡人 [創業.文化.科技]幹話集 (非常推薦這本,作者的觀察比我細膩很多)

關於我:

我是沒一村,專長和興趣是程式、主動投資、科技商業模式。可以參考我的書單和比較熱門的文章:

分享: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