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經驗談] 該唸研究所還是選擇就業?

身為一個快畢業或剛畢業的學生,該不該繼續唸研究所?

我記得我被問過很多次這個問題,甚至也有其它系的學弟妹來問我這個問題。我想要趁這篇順便梳理一下。

我會覺得唸不唸都好,這世界一定有好的研究所,也有爛研究所,有好的老師,也有爛的老師。但我覺得這個都還是其次,最主要還是自己喜不喜歡。你必須承擔唸的後果,也必須承擔不唸,可能會比較難找到工作,或薪水比較低的風險。

我是一個資工系畢業的學生,我可以嘗試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,當初是為何放棄研究所的。回想起來,這一切跌跌撞撞,但大體結果應該還算不錯。

大三的時候,我的學分已經修夠了。可是因為大四下還要出國交換,想說大四上先把兵當一當,當完再出國去交換。打著這樣的如意算盤,於是我果斷休學。但人生就是充滿了意外,處理兵役的時候,有一個步驟我不小心落掉,導致戶政事務所不能把我排進系統。剛要升大四的我,處在一個已經休學,但又不知道可以幹麻的階段。

於是乎我就找了一間實驗室,進去當半年的研究助理。雖然說是研究助理,但我基本上沒有任何做實驗或讀 Paper 的能力。雖然就是一個沒產出的小廢物,但老師還是收了我。大概那半年的時間,我就是每天很早去實驗室,和學長讀 Paper,參加實驗室的 meeting,改實驗室的網站,然後再很晚回家。我雖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正在做的事,但那是個 Deep Learning 正紅的時代,大家都說當網頁或一般的軟體工程師沒未來,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,我就繼續做下去。反正,半年後就要出國交換,這半年死著活著都要過去。

那陣子的 CVPR(一個電腦視覺領域最高的 Conference)投稿數量大爆炸。不過就我看來,大多都是一些為了發而發的 Paper,譬如改個參數、改個背景設定,然後頂個有名的實驗室就上了頂會。有少數很新穎的 Paper,像 Ian Goodfellow 的 GAN,但那畢竟是少數。大多有名實驗室出來的 Paper,也就是改改參數、網路,靠大量顯卡跑結果和 Baseline 做比較。這些成果離實際應用都還有很大的距離。

我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在寫我的交易機器人,拿在實驗室學到的知識進來寫,雖然沒有很大的進展,比起讀 Paper 跑實驗,我更享受做一個實際可以在生活中應用的東西。我知道研究所的生活大概就是這樣,而我隱約知道我可能沒有很喜歡做這樣的事,但我還是申請了研究所,而且還上了不少間。

去了美國之後,我每天都享受各式各樣的挑戰,語言的挑戰、文化的挑戰、4 門 CS 主科的挑戰。題外話,4 門 CS 主科在台灣可能算很普通的量,但在美國是很大的挑戰,因為每一門科目每個禮拜都有作業,而且不是台灣那種 1 小時就寫得完的作業,我常常和我的中國人朋友寫到早上,然後各自去睡覺。也因此,那時候的我幾乎所有時間都在寫作業。

那時候有一門課,是 Cloud Infrastructure 的搭建,這門課是一門實驗課,也是我修得最輕鬆的一門課。大概作業禮拜二出,我通常禮拜三就寫完提交了。不過這不是因為我特別厲害,只是因為助教沒有把難度設很高。裡面很多的細節,其實我都沒有很清楚。我還記得,那兩個助教是大二的學生,去年在 Google 實習,但他們已經從老師手中接下一門課,然後做課堂講解。我開始意識到,其實我在大學中學習的實作,真的非常有限。然後永遠有一個比你小的人,在某個領域做事情做的比你更好。

此外,當時我還面上了幾間台灣公司的實習。我發現自己對於實習有期待,我想要學怎麼架一個完整的 pipeline,規畫一個好的網頁架構。但對研究所,我沒有任何憧憬,即便我已經確定有學校唸了。於是在其中一個下午,外面還下著雪,我寄信給我的教授說,我不想唸研究所了。當時我和很多人提這件事,大概每個人都覺得我瘋了。而我們班最後沒有唸研究所的人,大概一隻手數得出來吧,其中一個人,現在正在 G 社過爽日子。

我知道我沒有唸研究所,所以我就必須拿出超越唸研究所的人的實力。我後來很幸運遇到我的前老闆和現在的老闆,他們都幫了我很多事。當你認真做一件事的時候,你會覺得好像全世界都來幫你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因為你認真幫他們完成某些事,他們理所當然也會互惠的幫你。必須要先有努力才有幸運,但要先喜歡才會不自覺的努力。

因此,我的答案會是,選喜歡的做。不知道喜不喜歡研究所,就先去實驗室泡個半年。之後如果喜歡研究,就去唸研究所,老師和學長會在兩年內不自覺的幫你,甚至規畫畢業後的方向,不管是去業界,或是直升博士走學界。不喜歡的話,就去工作吧,沒必要浪費兩到三年做自己不喜歡或沒興趣的事。說穿了,軟體業的職場,還是看實力說話,實力強的人比年紀大的人雞雞還大,就是這樣。

關於我:

我是沒一村,專長和興趣是程式、主動投資、科技商業模式。可以參考我的書單和比較熱門的文章:

分享: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