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繼續談窮查理的普通常識,因為我實在是太喜歡這本書了。先說明,我接下來要談的這個概念真的很不好寫,我想我也沒有把握寫得好。還請各位見諒。
大學所教授的知識,很多是不夠通用的,或者換個說法,是非常侷限的,特別是大二上之後教的知識。但先澄清,我也不是要說這些知識沒有用,例如大三上學的作業系統,即便我現在是個網頁工程師,也還是受用無窮。
反過來想 (蒙格推崇反過來想哲學),如果我一輩子就是網頁工程師,那大二到大四的三年所學,就能保證一輩子的工作,是一件很划算的事。但我想在這個時代應該是不太可能的事。
我記得高中開始的時候,我就會去買一些歷史或人類學的書來看。很多人推的 <槍炮、彈藥、鋼鐵>,我國三升高一就看完了。可是看完沒有用,我直到大三大四,才能把書中的想法融會貫通。原因很簡單,我沒有養成人類學或歷史學宏觀思考人類歷史的「思維模型」。
蒙格喜歡談「思維模型」,私以為思維模型就是建立一個從這門學科看世界或事情的角度。讀了<槍炮>之後,我就知道,什麼我們要回歸遠古時代這種極端動環保膠的思想,根本是不可能的事。歷史上,智人從出走非洲大陸之後,就在不知不覺間破壞周遭的生態。
我沒有修過人類學的課。等等,嚴格來說應該是有,我去交換的時候,曾經溜進去人類學系旁聽兩堂大一的課。妹子很多,就這樣。但這不是重點,蒙格或我,想要說的事,不見得要去修完一個系的課,才能了解一門學科的思維模型。有時該做的,只是聽完該系的 101,或者找一本該學科權威的書來看即可。
在大學的時候,我曾經修過經濟學、心理學、歷史學的通識,但真正帶走的思維模型,大概一隻手數得完。經濟系講得需求曲線、供給曲線、機會成本,等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,我幾乎沒有學到。教科書喜歡用什麼抓魚、織布什麼的來解釋機會成本,什麼誰該捕魚,誰該織布之類的。天啊!這時代誰還抓魚和織布?
但我想為老師辯護,這不是老師的錯,他們沒有責任負責我的思考。大學畢業後的現在,我常用機會成本和高中數學,在衡量我應該做的選擇。同樣的道理,適用於統計學教的「機率分布」。我一樣用這個工具來衡量各項選擇的風險。培養這些思維模型的方法,都是來自大量閱讀高手寫的書籍和文章,而非大學的通識或正課。
講了這麼多,根據 80 20 法則(又是另一個思維模型),我認為只要掌握各學科少數 (20%) 重要的知識點去建造思維模型,就可以獲得重大 (80%) 效益。這些思維模型雖不能適用所有情況,但能在適當時刻派上用場。但前提是,要能完全誠服這個思維模型背後的真諦,才能活用。
如果本篇有任何寫錯或誤解的,都是小弟我的認知錯誤。而正確的哲學思維,都歸於這本書和蒙格的智慧。
窮查理的普通常識:
https://pse.is/VERFK
關於我:
我是沒一村,專長和興趣是程式、主動投資、科技商業模式。可以參考我的書單和比較熱門的文章: